由收玉米想到的农业机械行业发展

JUMU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9-09-25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 复制链接分享      上一主题  翻页  下一主题
老家7,8亩玉米呢,父母年龄也大了,这些活也吃力,于是我就请假回家收了几天玉米。现在玉米收完了,写一写感想。

      1.家里先前找人帮忙拨玉米,80一天。 感觉农村人力成本还是很低的,农民算是低收入群体了。 虽然农业是第一产业,国民经济基础,但农业整个行业比重在下降。  不由得感叹农业得今天也许就是工业的明天。 曾经的共和国钢铁,煤炭,等等工业城市不都在没落吗?机械基本上是工业的基础专业了。80年代90年代,一个工程师是很牛逼,社会很有地位的一群人。 今天呢。?固然有高校扩招的因素,但也和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 G, q# s5 z$ \: f! k2 @+ H2 D

      我们公司里的装配工人工资也就4,5千块钱,交完社保,也就3,4千。不管吃来不管住,在一线城市,你什么不要花钱,一个礼拜6天。
跟村里人说了,别人都不相信。 因为家里打工的在5,6线小县城一个月也能挣到4000块钱。

      2. 家里买的玉米脱皮 去粒一体复合机。总价1200元左右,据我观察,用了3年了,还算稳定,没怎么坏过。" Q* E4 e+ Q7 k6 W% B
( j5 |1 `6 v4 j& T
      一个主电机带几个辊轮轴,外加碳钢外壳和支架。电机是单相3Kw的,加上转轴,轴承,传动带轮,碳钢支架和外壳,光硬件成本没有600都下不来。 其余还要加上人员组装费,厂家的各种费用成本,经销商的费用成本,怎么着也得800到1000的成本。8 l5 z7 j! Q" A2 ]( }, O

      我看到这种设备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们公司做不出来,哈哈哈。 虽然就是1000左右的设备,核心技术是个传动带动辊轮轴,辊轮轴上有凸起,把玉米棒的壳给刮下来。
  R- k! ]: I# {* f  G
      原理很简单,但要做得好做的稳定很难,做的适应各种直径玉米棒很难。 另外价格太低了,按我们公司的套路,这点钱还不够买一台3Kw的电机呢!. g9 {1 _$ b5 p! J6 O8 H

      这种设备简单价格低,实用,家家一辆,但卖家也很多,是个搞农业机械的都能做。9 W+ k' n3 Q8 s' K. a* \: \

      所以做机械还是不能做低端。你整天在低端产业链加班设计累成狗,可能你的平台就决定了你的最终结局。  T5 b9 |# Y: N8 w; T

相关主题

精彩评论1

奇异果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9-09-25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 复制链接分享
这几天又是跑客户又是看展会忙得不亦乐乎,现在的展会都是以数控和机器人为主,个人这几年特别关注激光切割,但是一直没有近距离了解过,从最开始零星的几家公司到现在一个展馆各种厂家展出的不同的激光设备,不仅外观漂亮,价格也越来越便宜,这次碰巧和几个大展台工作人员闲聊我却发现一个很不能理解的现象,再延申一看,好像几乎所有的设备都是这样的。这个时候我们要重回“创新”的定义了。

      激光切割本身的出现就是让工作变得容易,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可以做任何图形的毛胚或者直接可以出成品,只需要cad图纸进去就可以,再加上漂亮的外观,确实成了这几年展会上的一大亮点,然而我这次逛着逛着突然想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下料的收集。基本上目前激光切割后下料都是切割后掉下工作台,下方有个大抽屉一样的托盘收集下料,然后先把抽屉拉出来把工件搬出来再进行流转,甚至我和一个品牌的介绍员开玩笑说遇到不方便漏下去的你该不会让人爬上去搬下来吧。看上去好像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模式,我当时在展馆恍然间发现好像几乎所有的设备都只是管这一道工序,至于下一道工序的衔接基本没有想过。比如激光切割机,切割完后一定是要能够自动进行机床外收集,然后方便下一道工序流转的,可能有人会说这需要非标自动化来做个传送或者什么,但是对于客户来说这又是另一种麻烦的事,在原本设计考虑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这个问题考虑进去,就跟很多机床装一个废料传送一样的装置,这样也是一种创新。

      有时候不看到好像想不到,现在看到了就看到很多同类的问题。比如刚刚到一个厂里看到PLC控制的锯床,虽然一根料上去就不用去照看,锯下来的工件就掉下来了,但是都是乱七八糟,而且很明显锯后有铁屑,这些又需要一个人专门去处理,这就需要锯床厂家去想办法解决的,谁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能够为客户多想一点,谁就在客户面前多一点机会。

      现在我们的设备表面上越来越先进,但却缺乏对于生产线整体的考虑,尤其是这道工艺加工好以后,有没有想过下一道工序流转的需要?

      创新不是推翻一个东西建立一个东西,在成品上的改进也是创新的重要方面。人类社会的进步建立在工具的方便易用基础上,我们在主体上可能每年一次参数刷新,精度性能性价比都在提升,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是否有这种资源整合的概念?也就是我们这个设备是用来干什么的,是否能够为下一道工序提供更好的衔接?这也值得所有的设计人员思考一下

  距米网  

找到您想要的设计

工程师、学生在线交流学习平台
关注我们

意见反馈-手机版- 距米网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587号

© 2017-2023 苏ICP备18040927号-1